首页>检索页>当前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助力国际学生国情教育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朱祷青 魏建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学生作为知华、友华、爱华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让他们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形象的宣传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环。

image.png

卢旺达留学生Desire在安吉余村与村民深入交流

乡村振兴融入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意义

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及当代发展,增强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与理解,从而认同中国理念、践行中华文明。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提供宝贵的情境教学资源,从而有效赋能国情教育。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农村在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就与挑战,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全面、客观认知,有助于消除误解与偏见,构建更加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其次,乡村振兴国情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将中国的成功经验与全球议题相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再次,乡村振兴故事的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宣介部分,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农村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有助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来华留学教育进入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国际学生国情教育遭遇了多重困境。一是教学内容空洞且流于形式是国情教育的首要瓶颈。目前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和抽象概念,缺乏生动案例和具体情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忽视实践教学是国情教育的关键短板。目前,教学中的显著问题是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如同无源之水。学生因缺乏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无法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是国情教育教学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国情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全面探讨,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框架。交流总结、深化认知教学环节有些薄弱,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

image.png

浙江科技大学留学生参加采茶社会实践

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赋能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具体应用路径

剖析乡村振兴案例,培育综合分析能力。乡村振兴案例教学聚焦中国战略成就,通过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深度剖析典型成功案例,客观展现农村变革的深刻内涵与显著成效,加强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有效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为其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外乡村发展经验交流与互鉴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

一是解读中国乡村振兴政策及案例选择。

教师需构建逻辑清晰的框架,从国家战略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乡村振兴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利用时间轴展示政策演进历程,展现从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三农”政策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程,揭示政策演进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案例选择上,教师须遵循真实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代表、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代表、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田园综合体模式”代表、浙江省湖州市“鲁家村”,“民宿发展模式”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等;案例应涵盖不同的地域特色、产业模式和发展阶段,以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是解析国情教育乡村振兴案例。

解读乡村振兴案例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对教学语言进行转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案例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背景信息,使其建立对案例所在地区的初步认识;通过图表、演示文稿、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详细剖析案例中的乡村振兴策略,包括政策扶持、产业规划、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措施;结合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展示案例取得的成效,如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等;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思考案例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鼓励其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深入剖析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逻辑与规律。

三是分析乡村振兴成功原因及国际启示。

从全球化战略的视角审视,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首先,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振兴成功的前提,为政策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再次,注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在于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策略,注重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重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进农村实地考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应创造条件组织国际学生体验中国文化,走进中国社会,情景化、直观式领会中国国情,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学生通过实地访问考察、现场互动交流等形式,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全方位、多层次感知中国乡村振兴成就,不仅有助于其全面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更能激发其思考全球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

一是观摩学习深入探访。

教师精心设计观摩项目与学习路线,让学生通过参观农业产业园区,见证智能温室、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感受科技如何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走访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入了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认识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与增值,探讨农产品品牌化与深加工的发展策略;踏足农村电商平台运营中心,洞悉“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走访文旅赋能民宿村,探讨民宿在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走访农户深度访谈。

学生与农民深入交流访谈,从农民的视角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变化,了解收入来源从传统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到特色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多元化转变,关注农户对于农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升级的迫切期待与满意度反馈,从而加深对农村实际情况的理解,塑造对农村、农民及农业的正确价值观,锻炼沟通能力、倾听技巧及问题分析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服务乡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体验农事担当未来。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事活动,增强实践能力与责任感。学生可以通过手握锄头耕作于田畴之间,或参与农产品的采摘与手工艺品的制作,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进而更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理解乡村振兴背后的责任与使命。劳动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平台,为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流总结深化认知,培养全球胜任力。乡村振兴案例教学在国情教育教学体系中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可以深化国际学生对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理解,且能成为强化国际传播影响、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教师开展总结分享与深度反思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国际传播效力。

一是深度研讨促进视角交融。

学生实地考察后,围绕乡村振兴多元化议题,如产业振兴、人才回流、生态宜居、乡村治理等展开分组讨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析实际问题,鼓励其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出发,形成独到的见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报告并汇报,锻炼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提升内容组织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这一过程倡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深入分析,强调团队合作与信息共享,学生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有效发展个人专长并展现对他人意见的尊重。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批判思维培育独立见解。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撰写总结以深化学习成效。学生在回顾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记录了所见所闻,更深刻反思了实践中的挑战与收获。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成功经验与潜在问题,探讨了可借鉴的国际模式与本土创新的融合路径。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激发了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度思考。

三是国际传播提升跨界能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案例教学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课程实践作品与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与学习成果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国际视野深度融合的平台。学生通过分享成功案例传播中国乡村振兴经验,不仅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制定科学评价机制,确保实现教学目标。在国际学生国情教育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一套科学、全面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这一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优化的关键驱动力。

一是明确评价目标与标准。

评价机制的设计须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案例教学的核心目标展开,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农村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实施路径及成效的深刻理解,同时培养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国情的综合认知等维度。

二是运用多元化评价手段。

教师通过观察国际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质量、讨论贡献度等,评估其学习态度与积极性;通过组织实地考察与调研,评价其实践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汇报,评价其团队协作、观点阐述、论据支持及表达能力,考查其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其研究能力、逻辑思维及书面表达能力;引入同伴评价机制,鼓励国际学生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与理解,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我评估与改进的能力。

三是利用评价结果反馈。

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并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需求以提升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着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学生特点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与创新,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元、更深入的案例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国际化传播,为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贡献力量,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作者朱祷青系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办主任、助理研究员;魏建华系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学生绿色低碳国情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BA2024355]、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融入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202351920]研究成果。本文图片由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